我們只知未來“大勢”將至,卻不知未來怎樣!
數字經濟是隨著信息技術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。在世界范圍內,數字經濟早已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內容,是全球經濟發展的主線,并在逐步推動產業界和全社會的數字化轉型。
不知不覺,我們進入了數字化時代。
公交上,公司里,飯桌上,大家言出必談數字,那么,數字究竟有多大能耐,什么是數字化?
從前的說法是把非數字化的信息數字化。比如說,把所有的圖書都掃描儲存到計算機系統里。現在的數字化范圍比較廣泛,主要是針對當前的所謂數字化世界或數字化時代,處理從社交媒體和互聯網中產生的海量數據。
談到數據,我們常常會聽到數據思維、數字化轉型等字眼。事實上,目前,數字化轉型已然形成一股潮流。不少傳統企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,構建數據的采集、傳輸、存儲、處理和反饋的閉環,打通不同層級與不同行業間的數據壁壘,提高行業整體的運行效率,構建全新的數字經濟體系,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。
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,不僅要通過IT架構來判斷數字化轉型的程度;還應該考慮企業對于數字化投入的力度和方向;最后,還要看數字化與行業的結合程度。
目前大家都在談的“數字化”其實有著這樣的特征:
其一,客戶/市場為先的文化。
你的客戶是誰?市場在哪?他們是你數字化服務的對象。從用戶和市場出發,對方需要什么樣的產品什么樣的服務?客戶在哪,盡一切努力吸引他們,維系他們,取悅他們。
其二,即時反饋。
在數字化世界中,客戶都期待著自己的請求能夠立刻獲得反饋。客戶不會再等待幾分鐘、幾小時甚至數天,僅僅為了知道自己的請求是成功或失敗。數字化世界的響應時間已經開始用毫秒作為單位來衡量。
其三,實時。
數字化系統應該能全天候接受請求,應該能按需可用,應該能使用/返回最新數據。
其四,自動化。
數字化服務應該包含盡可能多的計算機處理過程(最理想狀況是100%由計算機處理),需要的人工介入越少越好。
其五,智能。
繁瑣的工作都應交給數字化服務處理,將客戶或其他方面人員需要付諸的精力和所需的理解減至最低。
其六,在線。
數字化系統應該能通過互聯網從任何地點訪問,不應對設備和使用情況進行任何限制。
最后,推進改變。
數字化服務定義業務過程,而非業務過程定義數字化服務。數字化意味著業務過程需要作出改變,以便適應計算的世界,而非反其道行之。
綜上所述,不管是從“客戶/市場為先的文化”來講,還是從“及時反饋、智能、在線”來看,傳統企業在實現數字化的過程中,必不可少需要一個“舞臺”,這個舞臺如何搭建,就又要講到互聯網思維——平臺思維。
與此同時,國家在推動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上的工作推進中也強調了,傳統企業要打造自主可控的數字化賦能平臺。圍繞數字閉環、業務閉環等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兩個戰略,推動傳統企業以用戶為導向,以技術為核心,以產業為依托,加快實現傳統企業數字化。
面對互聯網世界,數字化早已超越機器對機器的流程自動化。我們正目睹著商業生態系統內的科技、流程、數據、資產和人員的逐步趨同。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,不僅不是穿馬甲,也不止于改頭換面,而是近乎于“六十歲的人,三十歲的心臟”的“換心”改造。這是一個瘋狂的時代,一個數字化爆炸的黃金時代!
請先 登錄后發表評論 ~